双柏法脿|巩固提升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成果 让民族团结之花更加绚烂

日期:2021-12-01来源:本站原创作者:法脿镇党委 尹国进点击:3818 字号: 手机:

扫描微阅读

双柏县法脿镇民族风情独特浓郁、民族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国彝族虎文化的发源地,是“老虎笙、大锣笙”的发祥地,被中外专家学者誉为彝族虎文化的“故地”,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授予法脿镇“中国民族民间艺术之乡”荣誉称号,被命名为“全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乡镇”。镇内主要有彝族、哈尼族等15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9.83%。

法脿镇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楚雄现场办公会精神,紧紧围绕把楚雄建设成为“滇中崛起增长极、现代农业示范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发展定位要求,坚持“旅游白竹山、绿色茶银行、热谷经果蔬、传统产业强、集镇特色显、民族文化扬”发展目标,努力建设民族文化体验区,巩固和拓展全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成果。

坚持融入贯穿,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上着力

法脿镇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老虎笙”1项,省级非遗项目彝族“老虎笙”艺术之乡1项,州级非遗项目“大锣笙”、民族民间音乐“仁义调”、白竹山茶制作技艺、李方村彝族传统文化保护区4项,县级非遗项目“龙笙”、“青棚笙”等6项,有国家和省州县各级传承人37人。法脿镇不断加强民族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和抢救力度,让更多项目纳入上级非遗项目,争取更多传承人进入传承名单。通过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贯穿民族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等方方面面,使全镇各民族在潜移默化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一步凝聚起各族群众“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坚持注重公益,在不断丰富群众需要的文化产品上着力

法脿镇积极开展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把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文艺和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中涌现出来的鲜活事例送到基层,激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内生动力。依托虎笙节、李方村彝族火把节等民族传统节庆活动,充分调动业余文艺队、文艺爱好者协会积极性,利用13个农家书屋、93个村民小组活动场所、13个乡村大舞台,不断扩大群众参与度,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推动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普及,努力使各民族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共同绘就经济健康发展、民族团结进步、社会和谐稳定、百姓安居乐业的美好画卷。

坚持取长补短,在突出地方特色和培育个性品牌上着力

依托李方村彝族传统文化保护区,以锣笙湖半山酒店为引爆点,完善吃、住、行、游、购、娱、康、养、体要素,让更多游客感受云雾里、山水间、田园畔、花海中、茶山上的世外桃源,人间仙境。依托白竹山优美自然风光及分布在白竹山的双柏“三笙”文化,打造白竹山“缘定三生”爱情主题公园。依托传统制茶技艺,按照双柏县“1+5”产业体系布局,扎实推进白竹山万亩有机茶园建设,积极培育企业主体,打造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云南省高标准高品质茶叶生产示范区、楚雄州茶旅融合发展样板区、双柏县产业振兴典型示范区、白竹山茶旅一体化特色体验区,争取“十四五”结束,种植茶面积达1.5万亩以上,实现茶叶销售、加工、旅游等产值达15亿元。用地方特色和个性品牌巩固和发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生动局面。

坚持成果转换,在推动文化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上着力

法脿为中心的区域,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生态文化资源。彝族创世史诗《查姆》、叙事长诗《赛玻嫫》享誉海内外,被称为彝族“根谱”;彝族民间说唱《啊佐分家》被称为彝剧“始祖”;彝文医药书《齐苏书》比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还早12年;有民族文化36种。通过充分运用与周边县市地缘相邻、文化相通、民俗相近的优势,积极争取亚行贷款双柏县“白竹山·彝笙”文化乡村振兴综合示范带项目,努力把法脿建设成为滇中旅游热区中集生态观光、民俗风情、历史文化为一体的中心带。探索“文化+”模式,有效发挥民族文化的巨大推动作用,大力发展彝绣、彝药产业,不断提高民族文化产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惠及广大群众。

坚持增强活力,在打造一支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上着力

法脿镇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并重,充分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有效整合各类资金、人才,创作更多关注现实、艺术精湛、思想深刻、制作精良、群众喜爱的双柏品牌。开展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专题调研,厘清制约文化队伍建设困难问题,找准解决办法措施,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为原则,完善人才评价考核机制,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理念,将群众评价、专家评价和市场检验结合起来,一同审视、评判和考核。把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建立加大文化人才对外交流和业务培训力度,不断拓展文化人才专业化视野和业务能力,更加注重以“老虎笙、大锣笙”为代表的乡土人才的培养培训,以人才队伍建设推动民族文化繁荣发展,巩固和拓展法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