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武定: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模式 助推活力社区建设

日期:2022-08-31来源:转载点击:6969 字号: 手机:

扫描微阅读

近年来,狮山镇红土田社区始终将关爱“三留守”和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作为易地扶贫搬迁“稳得住”的核心要素,将“五治”融合和民族交融发展作为“能发展”的必要支撑,通过“党领航、强基础、突五治、促和谐”,融合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和社会治理现代化,打造民族团结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努力探索具有武定特色的民族地区社会治理模式。2020年评为州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2021年荣获州级民主法治社区称号。

成立镇、社区、组、户四级网格,搭建以镇挂点领导为网心,社区为网线,组户为网点的社区治理大格局,加强政策引领和措施联结;成立社区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分楼栋组建12个工作专班,分块分级负责,组织运转高效;全面深化“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解决群众急愁盼问题29个,党群联系更加密切。

充分发挥“双报到双服务双报告”及“社区吹哨,单位报到”等志愿服务平台作用,组建“三关爱”(关爱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两治(治环境、治治安)、一站(就业创业服务站)志愿服务队5支,积极探索打造“红色物业”,全面构建社区、物业、居民“三联动”社区治理新模式,在社区治理上逐步形成“群起而攻坚”之势。

以打造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的易地搬迁安置点为目标,投入扶贫资金1.6亿元,建成安置房11栋29个单元343套、扶贫车间和展销车间各1个,功能设施日趋完善,“搬得出”目标如期实现。投入150余万元,深入开展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环境面貌焕然一新;积极探索村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投资850万元的2.5兆瓦分布式光伏发电站项目稳步推进,“造血式”扶贫模式更加多元化。7个民族交融发展,邻里和睦互助,851人长期稳定外出务工,年人均增收6200元;37户自主创业,吸纳城乡公岗35人,打造新型城镇化红土田样板,“能发展”目标如期实现。

持续抓好后续帮扶文章,加强和创新基础社会治理,让党组织成为群众的“主心骨”。。健全完善居民公约,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进一步增强;评先争优,崇尚“大美”“大志”,健康生活新方式蔚然成风。坚持点面结合,法治宣传入心入脑,法治建设历久弥新。持续深化感恩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推崇良好道德新风尚,“德治”聚心作用愈发突显。依托小手机打造“主渠道”,“一部手机治理通”“雪亮工程”高效运转,综治中心社区治理前沿指挥部作用更加突显。

坚持党总支、“三双”单位、物业、居民“四元”共治,志愿服务、公岗、楼栋长、居民“四元”共享,把“上层千条线”汇聚到“底层一张网”。全面建立“干部包栋、网格员包户,定期监测、动态管理”工作机制,平安创建“事前”机制日趋完善,法治建设“事中”多元主体联动,和谐共建“事后”成果共同享有,实现了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安居又乐业的目标,在关爱“三留守”上闯出了新模式,在民族交融发展上走出了新路子,在基层治理上打造了新典型。

突出抓好产业振兴,让各民族在产业振兴中特别是“紧密型”生产过程中实现更好地交流交往交融。以电子商务平台“订单”模式,通过签订合同、统一管理、产品回收等方式促进产品销售,实现彝绣产品交流交融,进而推进民族融合。按照政治、自治、法治、智治、德治“五治”和“一平台三机制”深度融合,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在推进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中促进社区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在开展民族文化活动中,充分利用好传统民族节庆这一重要媒介和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动,促进各族人民在“同唱一首歌、同跳一支舞、同过一个节”的文化活动中,增进民族团结,促进社区各民族相知、相亲、交流、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