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七十五度春秋峥嵘岁月,七十五载光阴栉风沐雨。
耕耘心田,播种希望,始终是楚雄统一战线矢志不渝的不懈追求;汇聚力量,携手向前,始终是楚雄统一战线责无旁贷的在肩使命。
值此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之际,楚雄州统一战线组织开展主题征文、主题专访、主题文艺晚会等系列活动,广大统一战线系统的各界人士、各族群众踊跃参与、积极见证、展露风采。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主题征文活动开展以来,我们共收集到30余篇【同心圆梦·统战人物风采】,从中选出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事迹进行陆续刊登,全力打响“楚雄同心”品牌内涵和社会影响,以期以人化文,以文化心,以魂化志,同心同志,同向同行。
丁兰英,女,汉族,楚雄州南华县红土坡镇人,先后荣获云南省刺绣大师、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云南省“国家手绣制作工考评员”、高级手绣制作工、楚雄州“彝乡名匠”等称号。现任南华七彩彝州工艺品刺绣加工厂总经理,云南楚雄创承彝绣“妈妈制造”合作社社长,楚雄州彝族刺绣协会副会长,楚雄州自由职业民族刺绣传承人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带头人。
她以民族刺绣为媒,带动全县各民族家庭致富增收,积极争取东部地区定点帮扶单位支持,助力在山区乡镇建立8个文创产品车间,形成“一镇一车间,一村一技法”的产业布局。为各族群众开展免费刺绣培训,有效带动不能外出务工的农村妇女、残疾人就业及家庭增收。她的绣法和图案兼容并蓄,传承彝绣的同时吸收各民族的优秀技艺和艺术精华,在绣品中突显中华文化符号,用小小绣花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被评为全国2021年度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荣获2022年首届“兴楚人才奖”贡献奖;先后当选为中国共产党云南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楚雄州第十次代表大会代表。
热爱与执着,彰显责任担当。丁兰英曾经是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1993年至2004年一直在家和妈妈学习彝族刺绣,2004年到2008年到广东服装厂打工,返乡后,一直从事刺绣行业。2014年9月投资100万元,注册了南华七彩彝州工艺品刺绣加工厂。她以传承民族刺绣工艺文化,带领农村妇女巧手致富,实现企业及员工社会价值为目标,用爱和情感传承工匠精神,将纯手工刺绣做到极致,打造私人定制高端产品。“刚从广州打工回来时,我很迷茫,感觉找不到方向,而且生活压力也挺大。”丁兰英回忆起那段最艰难的岁月时说,经过艰难抉择,她决定用家里的积蓄租门面开个小店,把从小跟母亲学的刺绣技艺当成谋生的工具。创业并不容易。丁兰英东挪西借凑了钱开了家临街的刺绣店,房子每月房租也不便宜,而且在她最艰难的时候月销售额还不过百元。“当时跑到装裱店、工艺品店求人家代销,但效果不太好。”丁兰英说。作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虽然当时刺绣市场不景气,但丁兰英却是越做越爱这项技艺。“当时好多人劝我改行,说不如干点别的。我觉得刺绣是一项传统技艺,如果失传了非常可惜,虽然创业很难,但我觉得有责任把这项技艺传承下去。”丁兰英说,她总觉得大家终会认识到刺绣的价值。好在现在一切都有了好的开始,一切都是值得的。南华七彩彝州工艺品刺绣加工厂的创立,为非遗传承探出新路。
传承彝绣技艺,彰显无私情怀。彝族刺绣是彝族人民在历史长河中传承先辈文化的一种形式,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彝族刺绣种类繁多、丰富多姿、制作精美、异彩纷呈,是彝族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部分。2008年6月7日,彝族刺绣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一名生在彝族地方的汉族丁兰英,却深爱着彝族刺绣。那银光闪闪、绣花簇簇的满襟大围腰,绣满鲜艳花朵、别致精巧的花鞋,做工精美的头帕、飘带等,都是彝族女子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每个彝家姑娘都有一个绣制精巧的针线包,用以放花线、花边及各种绣制图案,田间小憩或其他闲暇时间,她们便习惯飞针走线,绣出幅幅精美图案。“一人富不算富、大家都富才算富”“共同富裕的路上,一个姐妹都不能掉队”。丁兰英努力实践着“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思想,把对民族传统刺绣技艺的爱好,变成了带领各族群众增收致富的事业。公司成立以来,配合相关部门,先后到大理、德宏、红河、楚雄等多个州县进行刺绣技艺传承培训161期,培训人数达11568人次,其中,建档立卡户1471人,残疾人324人次,涉及汉、彝、白、回、瑶、傣等多个民族,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还有力地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带动妇女致富,彰显家国情怀。丁兰英心地善良,始终不忘家乡人。南华七彩彝州工艺品刺绣加工厂成立八年来,紧跟脱贫攻坚的步伐,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人社局、妇联、文化和旅游局、民宗局等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大力开展刺绣培训班,现在加工厂有手艺精湛的固定绣娘1516人,其中建档立卡户386人,残疾人48人。丁兰英因为自己从小受过苦,在看到别人苦的时候就忍不住想要帮别人一把,现在在她的公司里,有40多位残疾人长期就业,签有劳动合同、稳定就业建档立卡户员工54人。在丁兰英看来,农村妇女围着锅台转之余,有大量的空闲时间,她们多学一门技术,就多一条脱贫的门路。同时,还带动农村绣女8200多人,加快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步伐,也带动了农村贫困妇女就近就业、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丁兰英在靠传承刺绣技艺改变自身命运的同时,让刺绣艺术成为当地不少残疾人和贫困户致富的“金钥匙”。她的绣法和作品图案兼容并蓄,传承彝绣的同时吸收各民族的优秀技艺和艺术精华,在绣品中突显中华文化符号,用小小绣花针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产品从建厂时的单一加工制作民族服装到现在的多元化产品开发,研发制作了包括皮质双肩包、手提包、手拿包、羊毛披肩、真丝三角巾等200多个种类的500多个产品,真正实现了民族手工艺品多元化发展的好势头。2021年年底实现生产产值1500万元,净利润123万元。产品远销新加坡、法国、上海、北京、广东、福建、昆明、大理、丽江等地。这些年丁兰英制作的作品,先后荣获金银铜奖40多项,多次受到省、州、县党委和政府的表彰,还带出一大批巧手绣娘,为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创新发展彝绣产业,彰显文化情怀。在丁兰英工作室的墙上,挂满了她的作品,无论是人物肖像、花鸟虫鱼还是静物风景,均栩栩如生。非遗传承人丁兰英通过带动当地妇女致富,既用非遗扶贫拓宽文化扶贫之路,也夯实了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群众基础,培养了众多传承人,这是一种双赢。“非遗需要在创新中传承,也需要在传承中创新。”丁兰英说,从以前主要绣在被单、鞋子上,到现在拓展到服装、装饰画、抱枕上;从以往手工制图,到如今电脑制图;从以往独乐乐,到如今带动贫困妇女众乐乐,刺绣艺术在创新传承中得以新生。在丁兰英的带动下,群众有了手艺,脱贫会更稳定更可持续,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群众基础,才不会陷入后继乏人的困境。在丁兰英的带领下,南华七彩彝州工艺品刺绣加工厂已有管理人员5人,彝族刺绣专业培训教师10人,并且有4名专业教师取得国家“手绣制作工”考评员证。“把妈妈留在身边”,看到留守儿童眼中对妈妈的眷恋,丁兰英主动帮助山区妇女群众解决就近就业问题。采用一人带一片,十人带全面的方法,带动和指导周边的富余劳动力在家手工作业。她采取合作经营的方式,发放原材料,让其加工后,以质论价,高于市场价格回收,业余绣娘们十分满意,她们说:“给公司搞刺绣,既可以搞生产,又可以照顾家人,还可以挣钱,真是一举三得。”
牢记初心使命,彰显红色情怀。“我是一名共产党员,从山区农村妇女到如今带领各族姐妹致富,是党的关怀和帮助,我要永远跟党走”云南省党代表丁兰英由衷地说。她不仅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前夕,她组织12名绣工,连续工作了3个月,用了7种非遗和创新的针法亲手绣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党在我心中”两幅作品并挂在了公司最显眼的位置,在介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这幅作品时,她说这幅作品是8名绣工完成的,其中有6名绣工是共产党员,图案上有党旗、国旗、长城、天安门、华表、人民大会堂等,这是绣工们对伟大中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和热爱。而介绍“党在我心中”这幅作品时。丁兰英更无比自豪地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我就是要通过自己的双手,把对党的忠诚表达出来,这幅作品还有一个聋哑的小妹妹参与了创作,她也想把她对共产党的敬爱用最喜爱的方式表达出来。在丁兰英的带动下,各族群众幸福生活在一起,快乐工作、快乐生活,“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挂在公司墙上,也深植在了每个绣工心中。
公司越向前发展,丁兰英对自己的要求越高、越严格。她在提高素质、钻研业务、努力工作的同时,还在不断地钻研学习刺绣。作为非遗传承人,丁兰英切实承担起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那份沉甸甸的责任;作为一名致富带头人,丁兰英怀揣着儿时的创业梦想,用持之以恒的辛苦奋斗,走出了一条盘活指尖经济的丰收之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丁兰英用自身的经历感召各族群众,在民族复兴之路上奋勇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