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州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原料基地建设的调研报告

日期:2021-01-13来源:本站原创作者:民革楚雄州委点击:3164 字号: 手机:

扫描微阅读

大力发展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是我州主动融入国家和省发展战略,推进“1133”战略实施,加快构建“2+5+3”产业体系,实现彝州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抓手。加快推进优质原料基地建设是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保障。通过对武定、双柏、大姚、楚雄四个“云药之乡”和南华县13个种植基地和部分生物制药企业的实地调研,听取州县有关部门的情况介绍,调研组认为我州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原料基地建设在历届州委政府的重视下取得显著成效,但也还存在一些亟待研究解决困难和问题,并针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提出了参考建议。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州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原料基地建设取得的成绩

“十五”以来,尤其是“十三五”以来,全州上下围绕打造世界一流健康生活目的地牌,积极推进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发展,以中药材种植为重点的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原料基地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原料基地规模扩大。中药材种植面积从“十五”末的3.39万亩发展到2018年的40.87万亩,年均增长速度超过65%。

二是集中度提高。2018年武定县、双柏县、大姚县、楚雄市四个“云药之乡”中药材种植面积29.32万亩,占全州种植面积的71.89%。全州有续断、茯苓、白扁豆、玫瑰茄、红花、百合、山药、佛手、重楼9个品种种植面积突破万亩。全州单品种年销售1000万元以上的品种达到14个,超过5000万元的品种达到5个,超过1亿元的品种达到2个。

三是产业体系逐步完善。全州共建成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8个、省级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养殖)科技示范园11个,培育中药饮片加工企业10户,开展中药材购销业务的企业日益增多,集制繁种、种植(养殖)、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四是组织化程度提高。2018年,全州中药材种植省州级龙头企业、合作社达141个,带动2800多户农户参与中药材种植,农户的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中药材种植业在产业扶贫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五是彝药材标准体系建设不断加强。161个彝药材标准被《云南省中药材标准》(2005版第一、二、四、六册)收载,其中4个彝药材质量标准经提升进入了2015年版《中国药典(一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专项规划引领和有力的政策支撑,中药材道地性特征不明显。《楚雄州“十三五”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了全州中药材种植发展的目标、品种布局、工作任务和重点,但由于缺乏有效扶持政策的支撑,统筹力度不够,政府规划的引领作用没有得到较好发挥。目前,全州种植中药材品种39个,主导产品不突出,没有形成具有市场影响力的道地特色品牌。如我州虽然位于滇重楼种植最适宜区,但云南十大名药中滇重楼却被丽江的滇重楼1号斩获。

(二)科研基础工作滞后,资源优势发挥不明显。我州属低纬度高原,立体气候明显,光热资源丰富,有各种药材资源243科1381种,其中,植物药189种1292种,动物药54科76种,矿物药13种,绝大多数为彝药。但由于科研力量薄弱,对各种药材资源的生长繁殖、药用成分形成规律、多基源品种比对、人工驯化种植(养殖)技术等研究工作滞后,全州原料基地建设在道地药材品种选择、区域布局、种子种苗繁育、种植(养殖)技术创新、新品种培育等方面缺乏科学决策依据,原料产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科研基础不强,资源优势未能更好地向产业发展优势的转变。同时,由于保护工作不力,民间过度采集,重楼、楠木、滇黄精、穿山甲等野生中药材资源濒临枯竭的危险。虽然纵向比较,我州中药材种植面积增长迅猛,但总量不大,市场占有率不高影响力不大。2018年我州种植面积占全省760万亩的537%,与生物医药产业产值全省第二的排名不相匹配。

(三)产业融合度差,产销衔接不畅。一是区域产业关联度不强。中药材产品主要外销,本地生物医药企业、医疗机构、健康服务业企业采购量较小,一二三产联动发展、融合发展的利益机制有待探索建立。二是产业内部融合度差。中药材加工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乡村旅游、中(彝)健康养生等服务业拉动作用不强,就地消费和加工升值的产业内部循环不畅。三是产供销对接不畅。种植业中单品种规模小,产量质量无法满足本地生物医药加工企业的采购需求。

(四)科技支撑服务体系不健全,规范化种植水平不高。由于点多面广和生态环境差异,在中药材种植品种选择、生产技术规程、中间品投入、病虫草鼠害防治、采收、贮藏、运输等方面的技术指导和服务不能及时跟进,制约了我州中药材生产的规范化水平和药材产品质量的提高。2018年全州基本药品监督抽检不合格率为31%,中药材及中药饮片占不合格药品总数的60%。

(五)统计监测制度不健全,缺乏科学的分析研判依据。不同行业主管理部门间统计口径不统一,统计指标差异较大,不利于对全州整个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原料生产进行科学分析。

三、对策建议

(一)加强规划引领,优化政策供给。优质原料基地是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要聘请州内外有关专家加强对我州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的研究,结合州情实际,指导抓好我州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原料基地建设规划。要紧紧围绕全产业链打造我州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的思路,科学界定优质原料的范围,突出服务中彝医药、中彝医康养、生物制药等重点产业的导向,更加注重药材质量,切实提供优质原料保障;坚持以发展道地彝药材品种种植为导向,以规范化种植基地为示范,加大州级层面的统筹,科学谋划,进一步优化各县市主导品种区域布局,打造区域道地特色。要研究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在资金、技术、土地、产销对接、品牌建设等面加大资金扶持,发挥政府扶持资金的引导和激励作用,确保规划目标任务的实现。

(二)加强基础科研,夯实产业发展根基。以全州17个自然保护区为重点,压实州、县市乡镇、村组及各级有关部门和企业责任,健全中(彝)药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全面加强中(彝)药资源保护;加强动态监测,及时提供预警信息,对濒危野生稀缺中药材资源要逐年安排专项资金,抓紧实施抢救性保护。坚持政府主导,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和企业的合作,借力加强中药材资源普查、种质资源库建设、道地性成因、药用成分形成规律、道地药材种子种苗繁育技术、引种品种和新品种适应性、规范化种植养殖技术标准、加工技术规范等基础科研工作,为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优质原料生产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推进产业融合,提升中药材原料的加工转化利用率。以“中国·楚雄彝医药康养示范园”等为载体,大力发展“彝医药+养生、彝医药+旅游、彝医药+食品”等大健康产业新业态,培育消费热点,从需求端发力,为原料产业发展提供新动力;积极组织和引导医疗机构、健康服务机构、医药制造企业、加工企业与原料生产企业、种植养殖大户、专业合作社加强产销对接,发展订单生产;支持医疗机构、健康服务机构、医药制造企业、加工企业建设重要原料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向上游延伸产业链;支持种植养殖企业、专业合作社、种植养殖大户发展产地初加工、乡村旅游等二三产业项目,向下游延伸产业链,推动资源就地加工转化升值。发挥楚雄市交通区位优势,规划建设集中(彝)药材采购销售、现货交易、彝医药文化展示、电子商务、旅游观光、仓储物流六位一体的特色药材交易市场。

(四)加强科技服务,推动原料产业高质量发展。坚持以质量安全为核心,以疗效为源头,以下游企业原料标准为遵循,以打造道地特色品牌为抓手,加快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整合州内外资源,组建中药材种植养殖技术专家团队,加大中药彝药质量标准、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中药材生产技术标准、绿色防控技术等知识的培训,进一步提高各级农业科技服务人员专业素质和各类经营主体的科技水平。加强指导,支持帮助规模化种植养殖基地严格执行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要求,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全州原料生产标准化水平和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加强基层市场监管能力建设,配备必要的检测设备,为加强产品质量监管和服务提供必要的手段。积极鼓励引进和依托省内州内相关企业开展第三方检测服务。

(五)加强品牌创建,提高市场影响力。落实有关奖励政策,加强协调服务,积极支持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和行业协会开展“三品一标”认证,不断提高道地药材影响力。研究制定楚雄州道地彝药认定管理办法,积极推动建立云南道地药材认定管理制度,引导各类新型经营主体更加注重道地药材的标准化生产,增强道地药材供给能力,从而打造具有彝州特色的道地药材品牌,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美誉度。

(六)加强统筹协调,统一统计监测口径。州级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要按照省州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认真贯彻《云南省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统计监测暂行办法》,进一步统一统计范围、指标设计、数据来源、计算方法,加强对县市县级部门和行业协会的业务培训和指导,确保统计数据能客观真实反映产业发展状况。按照省州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的“147”目标任务,设置涵盖中药材种植(养殖)、健康产品原料种植、与天然药物和健康产品原料有关的种子种源培育等在内的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品原料生产指标体系,做到应统尽统,确保数据全面真实客观反映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基础,为做好监测分析研判调度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