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州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现状及转型升级途径调研报告

日期:2021-01-13来源:本站原创作者:民盟楚雄州委点击:7265 字号: 手机:

扫描微阅读

绿色食品是云南省全力打造的“三张牌”之一,是加快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突破口,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围绕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云南省先后出台了《云南省打造“绿色食品牌”工作任务分工方案》《云南省绿色食品八大重点产业三年行动计划》《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成立云南省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等文件。楚雄州结合《楚雄州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与绿色食品制造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实施实际,也出台了《楚雄州人民政府关于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三年行动方案》《楚雄州优秀绿色食品加工业企业评选办法(试行)》《楚雄州名优农产品品牌评选办法(试行)》等文件,这些都为楚雄州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楚雄州绿色食品产业现状

截至2019年10月底,楚雄州累计有226家企业593个产品通过“三品一标”质量认证,其中有机食品23个、绿色食品406个、无公害农产品160个、地理标志农产品4个,累计认定农产品原料种植基地面积88.58万亩、产品产量64.93万吨、产值34.76亿元;有机农产品生猪0.4万头、产量0.028吨、产值0.03亿元;地理标志农产品白竹山茶叶种植面积1万亩、产量0.05万吨、产值0.25亿元,地理标志农产品武定鸡年出栏253万羽,产值2亿元,地理标志农产品楚雄撒坝猪、楚雄滇撒猪养殖规模130万头、产量7.8万吨、产值9.36亿元;无公害活鸡7.9万只、产量0.019万吨、产值0.091亿元,无公害农产品生猪0.3万头、产量0.03万吨、产值0.03亿元。

为了更清晰地获得近年来楚雄州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相关指标变化趋势,笔者对相关数据进行了调研汇总,结果如下:

(1)近年来参与“三品一标”认证的企业数量变化趋势

由上图可以看出,近年来参与“三品一标”认证企业数量一直保持快速增长,表明参与“三品一标”认证的积极性始终较高。从2008年最初的84家,一直增长到2019年的226家,增长了169.04%。年际间增长率变化不大,平均增长率为11.42%。

(2)近年来“三品一标”认证总数变化趋势

由上图可以看出,近年来,楚雄州“三品一标”认证总数持续增长,但增长速率有所不同,具体表现在,在2015年以前,增长速率相对较低,年均增长仅为21.73%,而2015年以后,增长速率相对较高,达到73.80%。因此,2015年可以看做是一个分水岭。从2008年的153个,到2015年的300个,再到2019年的593个,增长了接近300%。

(3)近年来无公害农产品质量认证数量变化趋势

由上图可以看出,楚雄州无公害农产品质量认证数量在2012年以前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而到了2012年以后,增长速率较为缓慢。这可能是由于无公害农产品质量认证门槛较低,对于企业产品的竞争力提升效果不大,降低了企业申报的积极性。同时,企业为了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则转向要求更高的绿色食品或者有机食品认证。

(4)近年来绿色食品认证数量变化趋势

由上图可以看出,近年来楚雄州绿色食品质量认证数量不断攀升,从2008年的40个逐渐增加到2015年的130个,然后迅速增长到2019年的406个,增加了9倍多。其变化趋势与“三品一标”认证总数大致相同,其增长速率分界点同样为2015年,之前的增长速率相对缓慢,增长率仅为12.32%,之后增长速率较快,平均达到了69.3%。

(5)近年来有机食品认证数量变化趋势

由上图可以看出,有机食品认证数量较少,每年增加的数量仅为1至3个之间,这也说明了有机食品认证的困难程度。整体来看,绿色食品认证数量呈现出了两端速度快,中间速度低的趋势,在2011年以前和2016年以后增长速率较快,中间无增长。

(6)“三品一标”各类占比图

由上图可看出,“三品一标”总数中,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和绿色食品认证占比较高,而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认证占比较低。其中绿色食品认证增长速率最快,增长量也对多,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实际增长量不大,有机食品数量增加也相对较多。另外,在2016年以前,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占比较大,而到了2016年,绿色食品认证数量超过了无公害农产品质量认证,此后差距越来越大。

二、楚雄州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规模

总体上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呈现小散弱的特点,产品雷同性高,附加值低,组织化程度低,缺乏集产、供、销为一体的绿色食品流通大型骨干龙头企业。

(2)发展规划

前期绿色食品发展规划不完善,对“一县一业”“一村一品”规划不够具体、务实,发展实施步骤不够清晰,责任不够明确。对州内的空气、水、土壤环境系统检测力度不够,发展规划与这些检测数据结合度不高。

(3)生产环节

企业绿色食品生产多以农产品及初加工产品为主,精深加工产品严重匮乏,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较低。企业缺乏产品研发能力,创新能力不足,仅是低端产能的扩张,不利于提高企业竞争力。

企业生产标准化体系不完善,在种养殖基地建设、田间操作、采收加工环节、质量标准没有完备且受到市场认可的统一标准,致使本企业内部以及同行企业之间的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绿色食品质量可追溯体系不健全,物联网建设滞后,致使质量追溯存在漏洞,消费者信任度不足。

片面注重“公司+基地+农户”,缺乏“客户”,造成销售肠梗阻。

(4)贮运环节

大部分企业生产基地没有建立冷库,致使产品采后无法长时间存放。冷链物流建设滞后,生鲜绿色食品采后及远距离运输时货损率较高。对于一些叶菜类等附加值低的绿色食品,采用长距离的冷链物流运输利润较少。

(5)营销环节

企业缺乏品牌意识,过渡重视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农业公共品牌建设不足,企业塑造品牌各自为战,缺乏统一形象,名优产品不多。企业产品营销渠道单一,较为分散,缺乏统一的市场营销平台。前期市场需求调研不够,把握市场需求变化不够灵敏,产品接入全国性电商平台不足,造成销售困难。绿色食品宣传力度及引导绿色消费不足,居民绿色食品消费意识上不去,部分绿色、有机食品卖不到高价,只与普通产品价格相差不大,打击了部分企业的积极性。“线上+线下”营销组合结合不够紧密,消费者体验感不足。国际、国内市场主要集中在北上广深地区和中东地区,营销空间不够广。部分企业反映物流成本较高,挤压企业的利润空间。

(6)科技研发

大部分企业缺乏科技研发能力,公司科技人员严重不足,懂绿色食品生产的人员更是缺乏,科技支撑力度较低。大部分公司缺乏专门的检测实验室,只能依靠监督单位抽检及送检,日常产品质量监督不足。

(7)招商引资

较高成熟度绿色食品项目及项目落地条件支撑不足,招商引资需要进一步加强。缺乏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

(8)财政政策

部分企业反映对绿色、有机食品申请的奖励有限,企业除去申报、检测费用等所剩无几,甚至不够用。

(9)三产融合

绿色食品产业打造三产融合程度较低,更多集中在第一产业的农产品生产,第二产业的加工业也只是初加工,精深加工严重缺乏,第三产业拓展更是鲜见。

三、对策

(1)完善发展规划

尽快启动全州域内空气、水、土摸底排查,并进行系统的农业区划研究,对州内农产品生产适宜区进行划分,为“一县一业”“一村一品”提供理论支撑。同时,对涉及绿色食品规划区附近的城乡建设规划要慎重安排,尽量不要让高污染企业入驻。

(2)建立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体系

组织专业人员,编制具体的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体系,围绕基地选择、种苗繁育、田间管理、采收加工、质量标准等方面,严格按照标准进行生产。

(3)加强日常监管

建议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安排有资格的绿色食品生产监督管理员,如注册绿色食品内检员等,对公司产地环境、生产记录、农业投入品、药品库房等各环节进行日常检查,加强监管。同时,建立健全州、县、乡、企业四级监督管理机制,为绿色食品的安全生产保驾护航。

(4)健全绿色食品质量可追溯体系

推广农业物联网技术,健全完善农产品安全质量追溯平台,为每个产品或每批产品建立溯源码。与高水平区块链公司合作,建立全产业链产品质量追溯平台,提高消费者的信任度。

(5)加大科技支持力度

整合各方资源,为州内绿色食品生产企业提供科技支持,主要依靠楚雄师范学院、楚雄州农科所、元谋热区所、州气象局、州农业局、州农产品检测中心、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单位,在种养殖条件优化、新产品研发、产品检测、品牌打造等方面提供智力支持。另外,建议以县为单位结合“一县一业”建立县级工程研究中心,以产业发展的瓶颈性问题为导向,联合进行科研攻关,为产业发展提供支持。深入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方向研究,对利用农业废弃物生产生物有机肥以及利用生物有机肥代替化肥开展试点研究。积极整合生产信息监测及服务等资源,建立生产信息大数据库,为农业生产提供全方位信息服务。

(6)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人才是关键。从地州来讲,从外面吸引人才力度有限,更多的需要自身培养,建议在楚雄师范学院联合开展“食品科学与工程”“园艺”等本科层次专业人才培养,并采用“专业+彝语”模式,由楚雄州拨付部分经费,进行订单式培养。也可在楚雄师范学院、楚雄技师学院进行短期的专业人才培养。同时,尽快安排注册绿色食品内检员培训,因为注册绿色食品内检员是绿色食品申报的必备条件之一。

(7)建立完善的冷链物流体系

在产业集中区附近建立冷链物流园区,在大型企业或者合作社建立冷库,鼓励企业、合作社、个人建立物流运输公司,为产品贮运提供保护。研究冷链流通标准化建设,以标准化、规范化、集约化的思路布局冷链。同时,积极与上级部门沟通,争取降低绿色食品运输的物流成本。

(8)整合营销资源,打通销售渠道

积极发挥合作社的力量,对绿色食品进行统一销售,避免单打独斗,提高企业的价格谈判能力,同时降低销售成本。鼓励州内绿色食品龙头企业在“一部手机云品荟”“一部手机游云南”等平台上开设“10大名品”展销中心,同时,科学谋划建设一批绿色食品交易中心,并鼓励绿色食品生产企业与京东、天猫等知名电商平台合作,进一步扩大绿色食品营销渠道和市场占有率。